川东民间音乐艺术研究所工作总结
作者: 来源: 发表于:2012年12月05日 文章点击数:21834 【打印】
bet356唯一官网体育川东民间音乐艺术研究所在“科研强系”的特色办学思想指导下,自2009年筹建以来,展开了对巴渠民间音乐艺术和文化的系列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。不但对我系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,而且对《地方特色课程》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支持,同时对推动区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,实现成果的快速转换等方面彰显出独特的价值,增进了全系师生对川东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情感,形成了“人人参与、主动适应、全面开花” 的局面。
在课题建设方面,由赵英教授主持的《巴渠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(巴渠民歌)的传承与保护》、王瑞老师主持的《巴蜀民歌中的文化内涵研究——四川薅草锣鼓中的人文内涵与寓意表现》和《开传拓民间传统艺术研究,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--四川统荷叶艺术研究》、潘广宇副教授主持的《川东翻山饺子研究》和《大巴山号子研究》、胥必海副教授主持的《中国民歌同名钢琴曲之比较研究》和《社会人类学视野下的巴渠船工号子研究》、陈国志老师主持的《川东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弘扬研究》、《达州市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研究》和《川东巴渠民歌旋法特征研究》等课题,先后被四川省教育厅、四川省社科联、达州市社科联、bet356唯一官网体育立项,其中省级重点课题3项、一般课题2项,市级和院级重点课题2项、一般课题1项。发表有关巴渠民间音乐艺术研究的学术论文20余篇,出版学术著作6部。
在科普基地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方面,我系亦将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,2011年,我系依托该研究所先后申报了《城乡一体化艺术人才实践实训基地》和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艺术人才科普基地》等项目。同时,还组织我系“教学科研先锋团队”成员先后到到宣汉巴人文化遗址、万源、达县石桥、大竹、开江、南江、渠县、邻水等地,对背二哥、蚌鹤舞、钱柜、竹乐器、火龙舞、薅草锣鼓、翻山铰子、荷叶舞、巴渠船工号子等艺术形式进行考察采风,使我系教师对巴渠民间音乐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了解,为今后的科研及作品创作奠定了基础。
在作品创作和科研获奖方面,2011年由学院党委书记李万斌教授作词,梅光辉先生作曲,何凤先老师编排的的合唱作品《火龙舞之歌》荣获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;杨荔老师根据“神剑将军”张爱萍的英雄事迹,创作的舞蹈《树•信念》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三等奖,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。2012年胥必海副教授的专著《西部民族域内胡琴衍变融合录》(民族出版社,2011年)和赵英教授、何元平副教授的专著《巴渠民歌文化研究》(河南人民出版社,2011年)分别获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;胥必海副教授的专著《西部民族域内胡琴衍变融合录》2012年再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优秀称三等奖。
当然,由于该研究所建设时间不长,起步较晚,对川东民间音乐艺术的相关研究工作还存在整体质量不高,特色素材挖掘不充分,创作基础薄弱,没有能代表巴人文化精髓的舞台剧目和与教学之间关联度不高,没有真正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紧密结合起来等现象,相信随着建设力度的逐步加大,上述现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。
撰稿:胥必海